導讀: 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(共5篇)楊利偉在太空拍攝的照片央視沒敢曝的畫面:楊利偉出艙時滿臉鮮血央視沒敢曝的畫面:楊利偉出艙時滿臉鮮血2003年10月,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“神舟五號”成功返回地面,航天員楊利偉出艙的畫面經過現場直播傳到全世界。夏林說,畫面上楊利偉盡管臉色稍顯蒼白,但身體狀況還是良好的。其實這時的楊利偉已經被處理過:他是...
本文是中國招生考試網(www.segurodemedico.com)推薦頻道為大家整理的《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》,供大家學習參考。
楊利偉在太空拍攝的照片
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 第一篇
【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】
央視沒敢曝的畫面:楊利偉出艙時滿臉鮮血
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 第二篇
央視沒敢曝的畫面:楊利偉出艙時滿臉鮮血
2003年10月,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“神舟五號”成功返回地面,航天員楊利偉出艙的畫面經過現場直播傳到全世界。夏林說,畫面上楊利偉盡管臉色稍顯蒼白,但身體狀況還是良好的。其實這時的楊利偉已經被處理過:他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,后來臉上的血跡被擦干了,重拍了出艙畫面。
楊利偉本人近日出書,曾公開介紹了他臉部受傷的原因:“著陸時巨大的沖擊力,因為麥克風有不規則的棱角,讓我嘴角受傷,要是在頸上,后果不敢想象?!?/p>
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,“神舟”五號載人飛船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。返回艙完好無損。
2003年10月,前空軍飛行員楊利偉以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之旅,成功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。從此,被譽為火箭故鄉的中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。
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航天飛船繞地球14圈,創造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歷史。他在《天地九重》一書中回憶了太空飛行中的驚險瞬間。
我以為要犧牲了
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整,火箭尾部發出巨大的轟鳴聲,幾百噸高能燃料開始燃燒,八臺發動機同時噴出熾熱的火焰,高溫高速的氣體,幾秒鐘就把發射臺下的上千噸水化為蒸氣?;鸺惋w船總重達到487噸,當推力讓這個龐然大物升起時,大漠顫抖、天空轟鳴。 我全身用力,肌肉緊張,整個人收得像一塊鐵。
開始時飛船非常平穩,緩慢地、徐徐升起,甚至比電梯還平穩。我心想:這很平常啊,也沒多大勁??!后來我知道,飛船的起飛是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,各種負荷是逐步加大的。 火箭逐步地加速,我感到壓力在漸漸增加。因為這種負荷我們訓練時承受過,我的身體感受還挺好,覺得沒啥問題。
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,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,產生了共振。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。
人體對10赫茲以下的低頻振動非常敏感,它會讓人的內臟產生共振。而這時不單單是低頻振動的問題,是這個新的振動疊加在大約6G的一個負荷上。
這種疊加太可怕了,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這種訓練。我擔心的意外還是發生了。
共振是以曲線形式變化的,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,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,我幾乎難以承受。心里就覺得自己快不行了。當時,我的腦子非常清醒,以為飛船起飛時就是這樣的。其實,起飛階段發生的共振并非正?,F象。
共振持續26秒后慢慢減輕。當從那種難受的狀態解脫出來之后,我感覺到從沒有過的輕松和舒服,如同一次重生。但在痛苦的極點,就在剛才短短一剎那,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。
飛行回來后我詳細描述了這個難受的過程。我們的工作人員研究認為,飛船的共振主要來自火箭的振動。之后改進了技術工藝,解決了這個問題。在神舟六號飛行時,得到了很好的改善;在“神七”飛行中再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。
在空中度過那難以承受的26秒時,地面的工作人員也陷入了空前的緊張。
回到地面后,我看到了升空時傳到地面大廳的錄像。當時大家安靜得不得了,誰也不敢吱聲,因為飛船傳回來的畫面是定格的,我一動不動,甚至眼睛也不眨,大家都擔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。
3分20秒,在整流罩打開后,外面的光線透過舷窗一下子照進來,陽光很刺眼,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。就這一下,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:“快看啊,他眨眼了,利偉還活著!”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。
歸途驚心動魄

2003年10月16日4時31分,我在飛船上接到了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的返航命令。 按照科學家的設計,只有“神五”平安回到地面,我的這次太空任務才算真正圓滿完成。而飛船返回,是一個特別的階段——人類歷次太空飛行證明,返回階段是最容易出現事故的階段。我對此也非常清楚。人類自從開展載人航天活動以來,已有22名航天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,其中11人就是在返回著陸過程中犧牲的。
這是楊利偉拍攝的作品。2003年10月,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繞地球飛行期間,用數碼相機拍了100多張照片。
5時35分,飛船開始在343公里高的軌道上制動,就像剎車一樣。飛船先是在軌道上進行180度調姿——返回時要讓推進艙在前,這就需要180度“調頭”,我感到飛船持續減速,向地球的方向靠近。

5時58分,飛船的速度減到一定數值,開始脫離原來的軌道,進入無動力飛行狀態。此后的飛船飛行并不是自由落體,而是使用升力控制技術,按照地面輸入的數據,瞄準理論著陸點,依靠飛船上的小型發動機不斷調整姿態,沿返回軌道向著陸場飛行。
如果出了故障,升力控制失效,飛船返回就會是彈道式的,不可控地下來。比如2008年4月19日,韓國的李素妍搭乘俄羅斯“聯盟TMA-11”飛船,與一名美國航天員和一名俄羅斯航天員一同返航時,飛船就是以彈道式著陸的。當時偏離預定地點420公里,航天員除了遭遇顛簸,還承受了最高10個G的過載,李素妍因此受傷。
6時04分,飛船飛行至距地100公里,逐步進入稠密大氣層。這時飛船的飛行速度很大,遇到空氣阻力,它急劇減速,產生了近4G的過載,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著很大的壓力。這種情況我們平時已經訓練過,應付自如。
讓我緊張以致驚慌另有原因:先是快速飛行的飛船與大氣摩擦,產生的高溫把舷窗外面燒得一片通紅;接著在通紅的窗外,有紅的、白的碎片不停劃過。飛船的外表面有防燒蝕層,它是耐高溫的,隨著溫度升高,它就開始剝落,它剝落的過程中會帶走一部分熱量。 這是聶海勝拍攝的作品,他說,在太空拍照很不容易,得用胳膊支在某個固定物上來支撐身體。拍攝的時候,常常是一只手拿攝像機,另一只手拿照相機,而雙腳往往飄在空中。在神舟六號上,費俊龍、聶海勝兩位航天員共拍攝了300多張照片。
我知道這個原理,看到這種情形,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兒了。
神舟飛船突現大片裂紋
但接著看到的情況讓我非常緊張:右邊的舷窗開始裂紋,紋路就跟強化玻璃被打碎之后那種小碎塊一樣,眼看著它越來越多……說不恐懼那是假話,你想啊,外邊可是1600~1800攝氏度的超高溫度。
當時突然想到,美國的“哥倫比亞號”航天飛機不就是這樣出事的嘛,一個防熱板先出現一個裂縫,然后高溫就讓航天器解體了?,F在,這么一個舷窗壞了,那還得了!
先是右邊舷窗裂紋,等到它裂到一半的時候,我轉著頭一看左邊的舷窗,它也開始裂紋。這個時候我反而放心一點了:哦——可能沒什么問題!因為這種故障重復出現的概率不高。 回來之后才知道,飛船的舷窗外做了一層防燒涂層,是這個涂層燒裂了,而不是玻璃窗本身;為什么兩邊不一塊兒出裂紋呢?因為兩邊用的不是同樣的材料。
以前每次做飛船發射與返回的實驗,返回的飛船艙體經過高溫燒灼,舷窗被燒得黑漆漆的,工作人員看不到這些裂紋,而如果不是在飛船里面目睹,誰都不會想到有這種情況。
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的故事
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 第三篇
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的故事
2003年10月15日5時28分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。

身著乳白色航天服的楊利偉邁著從容而穩健的步伐,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走去。
“總指揮同志,我奉命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,準備完畢,待命出征,請指示。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員楊利偉?!?/p>
“出發!”隨著總指揮莊重下達的命令,楊利偉大聲答:“是!”一個標準的軍禮,定格在共和國的航天史冊上。
這是一次英雄出征。這是一次偉大出征。這是楊利偉歷經磨練征服太空之旅。
從來沒有一次飛行,像楊利偉那樣,牽動著億萬人的心。 楊利偉進入飛船,按照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發射前的各項檢查。 8時59分,0號指揮員下達了“1分鐘準備”的口令?;鸺磳Ⅻc火。指揮大廳里充滿緊張氣氛,許多觀看飛船發射的人,緊張得連大氣都不敢出。一切在瞬間仿佛凝固了。
楊利偉在飛船內安穩地目視著前方,靜靜地等待著那輝煌一刻的到來。醫學儀器顯示,楊利偉的心率:76次/分。國外有資料顯示,發射前航天員因為激動或緊張,心跳一般都要加快,有的達到140次/分。
指揮大廳里傳出了清晰的口令:10、9、8、7、6??這時,屏幕上出現楊利偉向大家敬了一個標準軍禮的畫面。全場頓時掌聲雷動。一位老專家激動得滿眼淚花,不住地說:“楊利偉,好樣的!”
事后,這位老專家向記者說,在這樣的特殊時刻,楊利偉敬禮向大家致意告別,心里想的是大家,惟獨沒有他自己。這不僅體現了楊利偉堅強的意志,良好的心理素質,更展現了楊利偉的人格魅力。
飛船起飛了。飛向了太空。從飛船的舷窗往外望去,楊利偉看到了深邃而美麗的太空。他激動地告訴大家:“我看到美麗的太空了?!?/p>
舷窗外,陽光把飛船太陽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,那下邊就是人類的美麗家園。蔚藍色的地球披著淡淡的云層,長長的海岸線在大陸和海洋間清晰可辨。 飛船以90分鐘繞地球一圈的高速飛行著。一會兒白天,一會兒黑夜。黑白交替之間,地球邊緣仿佛鑲了一道漂亮的金邊,景色十分迷人。楊利偉拿起攝像機,趕緊把這壯觀的景色拍攝下來。他不由得從心里騰升起從未有過的強烈自豪感,為中國人飛上太空感到驕傲。他鄭重地在飛行手冊上寫下了“為了人類的和平與進步,中國人來到太空了!”
飛船飛行到第七圈時,他在太空展示了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,表達了中國人民和平利用太空,造福全人類的美好愿望。
飛船總設計師高度評價楊利偉的太空飛行:“不是一般的成功,而是非常成功;不是一般的完美,而是特別完美?!?/p>
國外媒體和航天員同行也一致認為:這是一次完美的飛行。
楊利偉在太空飛行中的杰出表現,讓世界再次對中國及中國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。
“我為偉大祖國感到驕傲!”這是楊利偉返回地面后向歡迎的人們說出的肺腑之言。
10月16日,楊利偉成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。那天,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時已是晚上。21小時太空之旅的極度疲勞尚未消除,他就給訓練航天員的教員們一個個打電話,匯報自己在太空的情況。而此時電視里已全是他的新聞和形象,他卻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。
一位老教員感嘆地說:“難得啊,難得。能在巨大榮耀面前,保持如此平常心態,正是優秀航天員應該具備的素質?!?/p>
是的,面對巨大的榮譽,楊利偉沒有居功自傲,也沒有忘記航天員的神圣使命,猶如平時,淡然置之?!緱罾麄ヌ阵@人發現】
記者曾問楊利偉,你對航天員的職業怎么看?他說,在飛天的征程上,不僅充滿了艱辛,風險也時刻存在,許多勇士還為此付出了生命,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員的神圣使命,作為一名軍人,就是要時刻準備奉獻和犧牲。這就是航天英雄楊利偉。
題目b2641e661ed9ad51f01df256
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 第四篇
一、整體解讀【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】
試卷緊扣教材和考試說明,從考生熟悉的基礎知識入手,多角度、多層次地考查了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能力及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能力,立足基礎,先易后難,難易適中,強調應用,不偏不怪,達到了“考基礎、考能力、考素質”的目標。試卷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都在考試大綱的范圍內,幾乎覆蓋了高中所學知識的全部重要內容,體現了“重點知識重點考查”的原則。
1.回歸教材,注重基礎
試卷遵循了考查基礎知識為主體的原則,尤其是考試說明中的大部分知識點均有涉及,其中應用題與抗戰勝利70周年為背景,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試題當中,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育才價值,所有這些題目的設計都回歸教材和中學教學實際,操作性強。
2.適當設置題目難度與區分度
選擇題第12題和填空題第16題以及解答題的第21題,都是綜合性問題,難度較大,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以及扎實深厚的數學基本功,而且還要掌握必須的數學思想與方法,否則在有限的時間內,很難完成。
3.布局合理,考查全面,著重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考察
在選擇題,填空題,解答題和三選一問題中,試卷均對高中數學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反復考查。包括函數,三角函數,數列、立體幾何、概率統計、解析幾何、導數等幾大版塊問題。這些問題都是以知識為載體,立意于能力,讓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方式貫穿于整個試題的解答過程之中。
楊利偉,中國太空飛行第一人
楊利偉太空驚人發現 第五篇
楊利偉小檔案(來源:解放軍報) 民族:漢出生年月:1965年6月21日 籍貫:遼寧省綏中縣 政治面貌:中國共產黨黨員 身高:168厘米 體重:65公斤 家庭成員:妻子張玉梅,兒子楊寧康 簡歷:1983年6月入伍,1987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,歷任空軍某師飛行員、中隊長,曾飛過強擊機、殲擊機等機型,安全飛行1350小時,被評為一級飛行員,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;1996年,參加航天員初選,入圍;1998年1月,從800多名入圍者中脫穎而出,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之一;在“神舟”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準備階段,經專家組無記名投票,入選“3人首飛梯隊”,并被確定為首席人選。 楊利偉的心聲 出征前,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記者見面會上,回答本報記者的提問時,向全軍將士吐露了自己的心聲。 本報記者問:通過軍報,最想對三軍戰友說些什么?楊利偉答:作為一名航天員,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國的軍人;作為一名軍人,通過這么多年軍隊對我的培養和教育,我想,在執行這次任務中,一定能夠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,服從命令,聽從指揮,戰勝一切困難,堅決完成任務。我也想通過軍報感謝全軍戰友對我們的鼓勵、關心和厚愛,也請戰友放心,我一定不辜負你們的期望,為我們的軍旗增彩。 “為著人類的和平與進步,中國人來到太空了!”登上“神舟”五號載人飛船之際,身著航天服的中國載人航天首飛航天員楊利偉,滿懷激情為記者寫下這句話。 中國人來了,楊利偉來了!2003年10月15日9時整,隨著38歲的中校航天員楊利偉乘坐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載人飛船飛向太空,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終于成真,中國成為繼俄美之后第三個將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國。 全世界都記住了一個中國人的名字———楊利偉。 駕殲擊機叱咤風云十年 1965年6月21日,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一個書香門第家庭。 楊利偉的父親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畢業的大學生。父親先當教師,后在綏中縣一家農副產品公司做行政工作;母親在縣里一所中學任語文老師,直到退休。他還有一個姐姐、一個弟弟,全家5口人和和睦睦,過著舒心平靜的生活。 “踏踏實實辦事,老老實實做人”,這是楊利偉父母對他的要求。兒時的楊利偉腦子靈,反應快,還是個娃娃頭。小學畢業時,他以優異成績考進縣重點中學尖子班,并多次參加全縣中學生的數學競賽,拿過不少獎。 1983年夏季,18歲的楊利偉考進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八飛行學院。在4年的學院生活中,他的學習訓練成績一直很優秀。 1987年,楊利偉從飛行學院畢業,成為空軍某師一名強擊機飛行員。天生聰慧加上勤奮努力,他不久便成了師里的飛行尖子,后來他又成為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。10年間,他從華北飛到西北,從西北飛到西南,祖國的萬里藍天留下了他矯健的身影。 1992年夏,楊利偉所在部隊來到新疆某機場執行訓練任務。那天,他駕駛著戰鷹在吐魯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飛行。突然,飛機發出一聲巨響,霎時間儀表顯示汽缸溫度驟然升高,發動機轉速急劇下降!楊利偉明白,自己碰上了嚴重的“空中停車”故障,飛機的一個發動機不工作了!緊急關頭,楊利偉異常冷靜:一定要把飛機開回去! 他穩穩地握住操縱桿,慢慢地收油門,駕駛著只剩一個發動機的戰機一點點往上爬升、爬升。500米、1000米、1500米,飛機越過天山山脈,向著機場飛去??旖咏艿罆r,剩下的一個發動機也不工作了。他果斷采取應急放起落架的措施,順利地將完全失去動力的戰機緊急降落在跑道上。 當他從機艙出來時,飛行服已經全部被汗水濕透。戰友們紛紛圍上來同他擁抱。團長激動地當場宣布,給楊利偉記三等功一次。 對這次“空中特情”的正確處置,顯示了楊利偉優秀的心理素質。 從800名入圍者中脫穎而出 1996年初夏,身高1.68米、體重65公斤的楊利偉接到通知,赴青島療養院參加航天員初選體檢。初檢合格,他又接通知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。楊利
偉心里高興,提前3天就來了。護士和他開玩笑:“你也太積極了吧?” 再接下來,他來到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,參加“特檢”,也就是航天生理功能檢查。 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,曾這樣描述他當時參加航天員選拔體檢時的情景:除檢查健康狀況外,醫生們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是否有潛伏的缺陷。他們借助于一切可能的生化的、生理的、腦電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別的功能試驗進行檢查。在各種非常稀薄的空氣壓力艙內檢查我們,在離心機上旋轉我們。所有這一切用了幾周時間,淘汰了不少同伴。 中國航天員的選拔也要“過五關斬六將”。醫學臨床檢查,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。隨后的航天生理功能檢查更是苛刻,要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,測試受試者胸背向、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;要在低壓試驗艙使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、10000米高空測試耐低氧能力;要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。幾個月下來,800多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。 楊利偉順利地過了一關又一關。他做的最后一項檢查是“萬米缺氧低壓檢查”。這要先在艙外吸氧排氮,然后坐進模仿萬米低壓的艙里。當從模擬的萬米高度下降時,他心想:“總算都通過了”,心里不由一陣輕松,下意識地摸了摸頭。結果把醫生給弄緊張了,下來后忙問他:“你是不是在上面很難受???” 楊利偉是最幸運的,也是最優秀的。他的臨床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項檢查的指標都達到優秀,征服了評選委員會全體專家。1998年1月,作為中國首批航天員中的一分子,楊利偉帶著他的夢想與追求,來到了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。 隆冬時節,北京的氣候特別寒冷,而他心里熱乎乎的。他和其他十幾位航天員來到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統、飛行系統、測控系統實地參觀,聆聽專家的授課。他對航天員職業的理解,由最初的神秘感變得深刻起來。 他了解到,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幾十年的攻關奮戰中,中國有了自己的導彈、原子彈、人造地球衛星,如今又開始了向載人航天的沖刺;在他和其他中國航天員的身后,有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在默默地奉獻,千軍萬馬托舉著中國的“神舟”。 他聯想到,中國古代便有了嫦娥奔月的飛天夢想。